能用英语交流,喜欢看哈利·波特,也玩微博,也用iPad玩游戏——
大运舞台见证年轻无国界
本报记者 刘坤喆 慈鑫
8月17日,两名中国运动员准备进入大运村超市。本报记者杨姣摄8月17日,两名加拿大运动员在大运村购买纪念品。本报记者杨姣摄
8月17日,加拿大跆拳道队运动员约翰在接受记者采访。本报记者杨姣摄
2001年北京世界大运会上,中国男足由清一色的职业球员组成;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上,一支实至名归的正牌“学生军”代表中国男足昂扬出征。10年前,出国参赛的中国健儿觉得沙滩排球的女运动员“穿得太暴露”;今天,身着性感比基尼的深圳大运会沙排“宝贝”大方地向世界展示她们的激情和自信。
随着“大运会回归大学生”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,中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今天的他们,有一定的文化素养,能用英语交流,喜欢看哈利·波特,爱听贾斯汀的歌,也在玩微博、用iPad玩“愤怒的小鸟”……用大运会中国男足助理教练袁微的话说,下了赛场和训练场,他们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两样。
没错,今天的中国大学生运动员,在很多方面已经和自己的外国同学没什么差异,他们正在日益融入大运会的本色气质和氛围,并在这个属于年轻人的世界大家庭中越来越如鱼得水。
“文化水平高也会用在赛场上”
本届大运会,三大球选手全都换了面孔。足球教授金志扬带着一群“全部本科以上、还有硕士和博士”的高学历运动员,完成了从“国青队”到“纯学生军”的转变。篮球因为多年的大超联赛和CUBA,不断和CBA交流,诞生了一支综合球队。而排球则更加干脆,男女排都是复旦大学校队,他们虽是特招进入校园,但上课和本科生并无区别,完全是“在校”、“在籍(学籍)”、“在读”、“在训”的正宗大学生,就连去客场打比赛,据说都带着考试复习资料和笔记本电脑。
参加大运会的外国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,专业运动员往往不会和大学生一争高下。而在过去,中国代表团会派出大量职业运动员参赛。2001年北京大运会上,男足迫于主场和成绩的压力,派出了一支纯国字号的队伍;而男篮更是破天荒地派出整支国家队。而现在,各个项目依照这些年来在大学的发展,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“纯学生军”的分量。
“相比职业运动员,这些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高,学习、理解、观察和分析能力很强,能很快领会和贯彻教练的意图,并体现在比赛中。”中国男足8月16日踢平韩国队小组赛出线后,主教练金志扬对自己这批得意门生颇为赞许。
知识对运动的影响潜移默化,让真正的大学生唱主角,改变了中国大运代表团的气质。